廟史沿革


廟宇歷史照片-1

頂揖子寮村,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末端,早期於民國前十年之前(公元一九○二年),係在目前本村岸南一帶定居,當時本村實為人文薈萃之地;據長輩道,早在三百年前本村就有張府千歲、蔡媽夫人、女媧娘娘之信仰,當時張府千歲(張王爺公)也時常顯赫幫助村民渡過無數難關,大家為感念神明護恩,常有建廟的構想,奈何因缺乏適當地點,而一直拖延,所以,張府千歲才再尋覓他處建廟。之後經天災地變,才由神明指點遷村於現址,尚且也有移居高雄、台北或他處定居。

當時都由爐主輪流迎請神尊回家中奉祀,經歷代先人至近代,張府千歲再下降取家父啟明為乩,救難救民無數,然經由數年,乩身年邁後,港口宮天上聖母因千歲(張王爺公)在本村與鄰近村落救了無數生靈,念其功高,遂再相請張府千歲留在本村,並薦奏玉旨敕封為九千歲,繼續護佑萬民。

因村中需要,於民國六十三年(歲次甲寅年)農曆六月廿日再取文權為乩,並命名尊奉神尊之處為安龍壇,後因環境因素,係於民國六十八年農曆十月廿六日,文權奉請張府九千歲金身南下,據點於高雄,以幫助本村南下高雄之弟子或外來信徒,香火鼎盛。在此同時,王老仙師也顯化夢境於文權,經弟子求教張王爺公後,才了解原來天和法師公有一傳人在台南縣後壁鄉烏樹村,經探訪後,遂相請天和法師公王老仙師之傳人陳新茂老先生南下傳教道法,其後師令直傳於文權,繼續宣揚傳教天和法師公王老仙師道法。

根據了解,陳新茂老先生師承自陳稟昌老先生,陳稟昌老先生為廣東省人氏,其原名為鎮潘,來臺灣後化名為陳吉安,精通五術,遊歷各地,直至台南府城,因緣巧 遇,而與陳新茂老先生結下師徒之緣份,並繼續了天和法師公王老仙師道法之宣揚。

廟宇歷史照片-2

民國八十一年仲春,郭從南先生因感念張府九千歲護佑之恩,而有建廟構想,經由眾弟子再三懇求,張王爺公才同意建廟;當時,就由郭從南先生發起,並擔任籌建 委員會主任委員,謝華章、李文發、曾金生為副主任委員,張火盛為常務監事,張昭正為總幹事,謝賢金、陳塗能、王塗生為總務,文權則為本壇主持,與本村眾委 員共同籌備建廟事宜,並委託台北市林昭桐教授為本壇結構設計製圖,同時,郭從南先生也捐獻三分的土地為建廟用地,於民國八十五年農曆八月十六日動土,同年十月卅日正式動工建造。

後來,從南先生因事業繁忙,導致身體違和而逝世,遂由委員會再推舉郭曾水錦女士為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繼續推展建廟事宜。民國八十八年時因申請使用執照的 需要,而改組為管理委員會,仍由郭曾水錦女士當任第一屆主任委員,陳泉為副主任委員,李水賜為常務監事,謝賢金為總幹事,張火盛、陳塗能為總務,文權擔任主持,繼續廟務之推展。

而為了讓後代善信對張府九千歲更加明瞭,於是由文權指導,佃陽負責規劃蒐集,將張府九千歲之生平事蹟,彙編銘刻於本壇主殿之壁堵 上,以供後人景仰。同時,本壇在建造之際,因受到主委郭曾水錦女士的鼎力支持,再加上眾位委員也稟持張府九千歲的精神,同心協力,克服萬難,才得以於民國 九十二年(歲次癸未年)仲春,歷時六年餘,建構成今日莊嚴巍峨之廟貌;爾後更應該稟持犧牲奉獻之精神,恢宏聖教,期能創造出更完善的成果。民國九十三年天運歲次甲申年農曆九月廿三日子時玉旨敕賜為安龍府。
安龍壇管理委員會 主持 王文權 撰
主任委員 郭曾水錦 暨全體委員 仝立
中華民國 九十二 年 二 月 吉置

天和釋義


天和門宗教標誌

天和門所重者為天地和諧,在中土之宗教有儒釋道三大宗,在佛教初傳中國之時,與儒道之間多有文化習慣上的衝突,但天和門乃是要融化三者為一,因道本無二,皆是系出同門,分為三教,乃信眾根器不同,因才施教。故習天和法門,對於三教之內容亦應兼習,不可偏廢。
其教門標誌為三角形,即是取融合三教而成,三個圓圈即代表儒釋道(1)。至於天和門之各派下傳承,對標誌之闡釋,因師承不同亦有所差異。但基本上皆以此圖為共同的基本 LOGO

萬物生化的過程

天和門三角形的標誌源自於符書中的人形圖形的上方,「天和」二字則出自於《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 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這段《列子》的話,說明有形之「物」是由無形之「道」而生。宇宙萬物,都是由「氣」、「形」、「質」三者所組合而成。

故天和門三角形內之三個圓圈,由上頭圓圈表太初氣之始,右側圓圈表太始形之始,左側圓圈表太素質之始,故天和二字由右至左。由太易到太初、太始、太素,雖 然具有了氣、形、質,但仍混融一體而未相離,所以稱之為「渾淪」也稱之為易,但易與無形互相慢慢的有了轉變,由易變一,由一變七,由七變九,到九又復變為 一,故在三角形端的三個圓圈乃週而復始。 由九變一時,形勢又開始了變化,「氣」清輕上升為天,「形」、「質」濁重下沈為地;然後再由天(氣)、地(形質)相結合,而產生萬物。天地一分,唯有「沖 合氣」方始為人,萬物始能化生,人在天地之間,或示天地人相和之意。所謂「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故取 「上為天」「沖和氣者為人」號曰天和。
(1)依王文權道長口述資料整理
摘錄朱耀光師兄碩士論文台灣民間祝由文化之符籙療法的探索天和門法師公的符籙信仰與療法

神尊介紹


祭祀禮儀


敬香朝拜規儀

就以敬香朝拜禮儀而言,應以雙手執清香於胸前,不可以抬高雙手在額頭上,若將清香執上額頭,則人體腋下之嗅味透出對著神明、祖宗是很不禮貌的,所以要雙手執清香於胸前來對神明或者祖宗朝拜。其香枝香火應上至眉間上,名日:「表上天」,下拜過膝,名曰:「通地祇」,執香於胸前,名曰:「表白心詞」,此三項動作之目的為可薰淨身體、口嗅、神意之 穢氣,且心思可寧靜的通往神聖的領域,而無褻瀆了神明的威靈。

祝聖備辦供品及其含義

供品分為簡式、隆重式兩種供參考

簡式

  • 祝香(代表無為)
  • 獻花(代表自然)
  • 獻茶(開水、代表清淨)
  • 時新五果(代表四時吉祥)
  • 獻燭(代表順化)

隆重式

牲饌

  • 三牲:豬、雞、魚三品
  • 五牲:豬、雞、鴨(鵝)、魚、卵(或他物)
  • 檳榔(山珍)
  • 食鹽(海饈)

加獻齋筵

  • 桂圓(代表貴重圓滿)
  • 冰糖(冰清玉潔)
  • 紅棗(喜樂長春)
  • 桔餅(吉祥如意)
  • 冬瓜糖(長夏清爽)
  • 筍乾(春雷生輝)
  • 金針(秋明金黃)
  • 木耳(心靜意順)
  • 香茹(香氣繚繞)
  • 冬粉(川流不息)
  • 麻米姥(衍化天心)
  • 茶(甘味)
  • 壽桃
  • 壽麵
  • 元寶(財帛富裕)
  • 珍珠(紅圓可代替、圓潤貴重)
  • 獻清酌(三杯美酒通大道)
  • 獻祝聖表文(祝聖表文祈平安)

部分資料來源-道教會

各期會刊


點燈服務


光明燈

燈是元神的象徵,點亮光明來增添元辰光采,有照耀前途之意,祈求增益福壽、功名題榜、財利廣進、祛厄降福、逢凶化吉、閤家平安。

太歲燈

太歲星君俗稱太歲或歲君,依六十甲子輪流值歲,總稱為六十甲子太歲,當值者 稱為「值年太歲」,猶如軍中的值星官,主管當年的流年,包括世間禍福、天候和氣象,要避免無心冒犯,尤其當年沖犯之人,更要敬奉值年太歲來安鎮闔家平安。

交通資訊


嘉義縣東石鄉頂揖村133
direction to an-long